2009年4月12日

幼兒生活規範~親師約法十章的概念(3)

幼兒生活規範~親師約法十章的概念(3)--轉載自台中娃得福幼稚園電子報

五. 教他,不要罵他;說故事,不要說教
幼兒尚未發展「傾聽」的能力。心理輔導員從來不對一個沒有意願坐下來傾聽自己及別人說話的人諮商。如果大人對聽不懂或「不能」聽的孩子說理、說教,會形成「教導」兒童耳朵關閉,使他學習「不專心」!行為困擾的潛在原因多半來自說教,說教甚至還會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擾!大人過多的要求注意力、講理、判斷、批評、說教…等,往往使孩子內心經歷不滿,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離自然成長的路徑,造成欲蓋彌彰,不良行為的結果。規範的學習,精細的規定或教條很難解決幼兒的問題行為(Grunelius, 1996, p.14)!反而,如果能提供一個自在的,夢幻的環境,使幼兒有空間、時間與機會處於自己的世界裡面的話,能夢幻自處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好的安全、安定的感覺。
對一個乖巧安靜、不能自處的孩子,要教他,不要罵他!給予支持、鼓勵,並教導他正向的表達方法及其他社會技能,使他能走向玩伴,進而能主動引發遊戲。如果尚須口頭指導時,應盡量簡短、清楚且直接引導他向該做的事。一旦孩子能進入同儕,大人就要退開,他才能持續學習自我引導。
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幼兒的問題行為不說教而改以說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爭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動作,舉出象徵性角色,並呈現出偏差行為特質,再加上孩子聽得懂的說明,編成矯正性的創意故事,對行為偏差的幼兒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個故事講完後不出幾天,孩子就決定要修正自己的行為了,因為他不經意的發現事情的荒誕無稽,發現自己的問題,他也從故事中學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了(Wilkinson, 1993, p.69)!

六. 監控自己的情緒與動作:
家長應如何對幼兒做常規訓練?尺度如何拿捏?為什麼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好,可是回到家就變了個人似的很會找麻煩?
娃得福的全體教職員努力、用心、認真的學習將「情緒的外套脫在園所外」。面對幼兒,我們小心的不做、不說也不想任何不值得人模仿的事(Cusick, 1998, p.34)。
幼兒規範的前提:不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幼兒的偏差行為,需要的是教導,不是父母跟他一般大小,一樣生氣的!
人的相處,感覺好壞是互動的結果。孩子有暴力或情緒化現象,很多時候是對某些情緒的學習與反彈。我們很難忘記一些我們看過的充滿憤怒的眼神,我們也接觸過全身充滿恨的小小孩,這真是令人心痛!身為師長父母的應謹慎小心,時時提醒自己:規範幼兒,不能忘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Gauci & Hanna, 1997)。

父母情緒能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1. 孩子偶爾帶學校的情緒回家,例新生來臨或建立規矩時;請接納我們常接納孩子從家裡帶來的情緒,請多愛孩子少對孩子過於嚴厲
2. 不要問他一些對人或對學校懷疑的問題
請相信學校絕不會讓任何一個孩子受委屈
3. 用平凡的心和態度面對:用腳飛翔的女孩的故事
4. 多反省
5. 盡量減少說「不」:當大人越少說不,越少打斷孩子孩子,幼兒即可學習更多、發展更多的能力。然而,有些時候卻必須絕對清楚的說:「不」,以使幼兒瞭解生活中有基本的法規需要遵守,不能任意獨斷獨行。
另外,有一些父母認為上托兒所、幼稚園不過是玩玩而已,去不去無所謂。殊不知孩子一直在瞭解大人如何在宇宙間運作生命如果父母不負責任孩子如何學習負責,如果父母很小看一些生活所示,孩子如何能尊重生命的點滴?  

七. 除了規範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傷害物品),請給孩子自由
規範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人、不傷害物。
1.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自己,例如天氣很冷,他卻不肯在戶外穿上外套。
2.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別人,例如吵鬧、罵人或打人;所有健康的孩子都喜歡玩,也喜歡和別人一起玩,但孩子需要瞭解,火爆攻擊是不被接受的,絕不可危及他人的健康及安全。任何爭吵,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受到照顧,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苦惱被接受,對於攻擊的孩子,應立即帶開,對於受攻擊的孩子應及時予以呵護、安慰。一個經常攻擊人的孩子,會發現自己不受歡迎,同儕的排擠反而會是幼兒更大的困擾,我們應與家長合作,對他做個別處理,以幫助他適切的轉化內在衝突。輔導之後,老師應引導孩子瞭解重新自我控制、勇於修正自己的能力是值得尊敬的。
3.當孩子想做的事會傷害物品,例如亂丟玩具或拿蠟筆在牆上塗畫,大人就應該清楚堅定的說「不」(Grunelius, 1996, p. 29)。
幫助孩子,與孩子站在同一邊,大人應儘可能包容孩子,應儘可能使他擁有自我發展的機會與經驗,盡量避免介入。大人不要輕易介入孩子,每一次要介入時,應先停下來想:此時,是否真的有必要介入?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若非得介入,應以遊戲的方式進入孩子的溝通(太棒了,這也是我的觀點)。因為,當孩子越沈浸在遊戲中,就會越抗拒介入;當孩子能安全的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時,大人就不要急於介入,這樣,其他在旁觀看的孩子們,才能學習到正向解決爭吵的方法。孩子必須學習不要老是由大人來教他們如何公平遊戲、如何重整混亂。(Wilkinson, 1993, p.66)。
盡量減少說「不」:當大人越少說不,越少打斷孩子孩子,幼兒即可學習更多、發展更多的能力。然而,有些時候卻必須絕對清楚的說:「不」,以使幼兒瞭解生活中有基本的法規需要遵守,不能任意獨斷獨行。在娃得福幼教行為規範中有三要素: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人、不傷害物。因此,幫助幼兒能在吵架中說「不可以」以表示停止,且一旦出口,必受到尊重!
娃得福給孩子最大的自由,除非他們觸犯規範三要素。  

八. 若必要考慮處罰時,處罰必須與所犯的錯相關連:
家長應如何管教兒女?有沒有比較好的處罰方式?
處罰的目的在於修正行為,不在「給你個『苦頭吃吃』,看你下次還敢不敢!」修正行為不一定要『吃苦頭』重要的是修正行為!
規範的目的在於引導兒童健康的情緒、道德、精神與思想發展,引導兒童「正當行為的責任感」,引導兒童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 (Oldfield, 1999, p.3)。如果幼兒不能負起正當行為的責任,處罰就成為手段,但是如果只是處罰,或只是宣佈一個孩子作錯事,這樣,很少能真正幫助孩子。處罰絕不能傷害到孩子的心,處罰必須具有使幼兒『好起來』的特質,處罰的目標應是彌補錯誤、修正行為,比如東西砸壞了,那麼,修理就是方法,如果一個孩子傷了另一個孩子,那麼,一定要幫助他看到自己的錯,然後尋求補救,也許需要向對方道歉,也許需要安慰對方,也許雙方都需要道歉與安慰。 (Wilkinson, 1993, p.70)。  

九. 重視此時此刻,重視孩子的感覺
為什麼每次有客人來,或去別人家作客,孩子特別不聽話?
處理幼兒常規切勿在事後幼兒早已忘記時再處理,一定要在發生問題行為的當時作修正或幫助。如果選擇事後處理,只有說故事那一方法可行。有些父母很顧顏面,不在人前責罵孩子,但是回到家就算總帳,給孩子好看,使得孩子總處在莫名的驚恐中,情緒慌亂,時好時壞。也有父母白天不動聲色,到了晚上,孩子要睡覺了,再對孩子「吾日三醒吾身」,告訴孩子他今天的第一錯是…,第二錯是…,第三錯是…,弄得孩子每天都帶著我錯、錯、錯的自我概念進入睡眠。到了第二天,孩子就真成了很會做錯事的錯人了!
教育孩子是何等神聖、重要的工作,與顏無關,如果我們很清楚如何處理幼兒常規,如何幫助孩子修正他的偏差行為,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別人如何想我們或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並不責罵,也不對我們的孩子做人身攻擊,侮辱孩子的人格;在孩子犯錯的當時,我們只有很簡單的必要的指導語,溫柔而堅定,例如告訴孩子:「請不可以那樣做,或那樣做不禮貌,我希望你…。」         

十. 家庭、學校,父母、師長合一的教導
如果我們不尊重學校就是教導孩子不尊重學校。
如果我們與學校對立就是教導孩子與學校與人對立,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合一孩子。將來要進入社會要與人和諧相處進而發展自己,他需要合一的能力與信念。  

結語:幼兒生活規範與教師的道德能力
真教育不應是知識的填塞,而應是「人的學習」的教育。我們幫助孩子,孩子也幫助我們,經驗、領悟助人與被助都是同等重要的學習。只助人,不願被助就不能謝天;只有被助,太依賴就不能自我負責。父母師長唯有覺醒、坦然面對自己與孩子在教育上的相互關係,不自以為是,也不莫衷一是,孩子才能成為自由的人,才能遠離常規的困擾,而真正的教育也才能從而落實。
史代納教育著重道德教育之初應先修三個主要美德:感恩、愛和責任。在需要幫助的幼兒面前,我們應思想真誠,心懷感恩,並且更進一步,時常表達對人、事、物的感恩之情,例如在日常飲食,在欣賞大自然時,對造物者道謝…。當幼兒的周圍環境、大人都是感恩與愛的表達,孩子就會開始模仿,孩子的常規就不致離譜。甚至,孩子成為人的責任就自然的展開了(Wildinson, 1993, pp. 64-66)!
因此,相對於教導或處理幼兒的行為規範,大人應先處理好自己的生活、處事與為人,或者更貼切的說,大人應先處理好個人的道德規範。道德是人類高尚的心靈思想與執行的意志交互而成的作品;道德繫於人心底層深處,沒有行動就沒有人知道,一個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師必須透過身教、榜樣和日常的生活,才能由內而外呈現道德的美。但是,道德的呈現並非自然發生的,而是需要倚靠教育!道德的過程需要學習,如何結合思想及意志的力量需要學習,如何成為富涵道德生命的個體更需要學習(Blunt p.104)。如果教育能真正落實道德,以道德啟發、開展幼兒的生活過程,那麼,很多常規的問題即能自動消彌,現代社會的問題與病兆也會自然消失。
希望成為人類老師的人應是一個願意追求真理、追求靈性成長的老師,同時,他絕對是一個願意無私奉獻自己,為人類服務的人。在教育兒童之先,史代納認為教職的道路即是靈修的道路,每一位教師均應學習靈修,靈修其實也即是道德訓練。

史代納對道德發展要件提出他個人的看法:
1. 放棄對人的論斷和批評,改以成熟、尊重、敬虔及奉獻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
2. 發展不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無懼、勇敢、熱愛工作的態度。
3. 冷靜、耐心、堅持。
4. 克服自誇,發展穩定、有良知的個性。
5. 無論高興與否,均保持鎮定、安靜的臉,且仍對世界懷抱積極、正向的態度(Blunt, 1995, p.48-49)。

我把學校變成「家」----華德福教育導賞

轉自 http://www.ckids.com.tw/p02_wdft.htm

Ckids的教學在園所: "我把學校變成「家」----華德福教育導賞 文/陳素月"

魯道夫‧史代納的教育哲學
華德福幼稚園
﹝一﹞幼兒教育理念
﹝二﹞環境
﹝三﹞作息
華德福學校課程的啟示
結語
n          魯道夫‧史代納的教育哲學
整個華德福教育運動的中心思想植基於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生於奧地利﹞自創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這是以人類學、發展心理學及生理學為基礎來研究人類的本質。華德福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由了解人的精神本質來幫助個體漸漸開展,以及讓成長的潛能能在生命的過程獲得滿足。史代納說:「我們所努力的最高崇高理想是~~培養開發出給自己生命目標及方向的自由人之能力。」 「人智學」對人的解釋,除了一般發展心理學所提的生理、心理發展之外,更重視第三元素:「精神存體」。主張人的本質由身體﹝body﹞、精神﹝spirit﹞和心靈﹝soul﹞結合的。因此要重視一個人的意志力﹝willing﹞、感情﹝felling﹞、思考力﹝thinking﹞的培育,這是生命成長的動力。人經由「身體」來認識他所屬的世界,經由「精神」來建立他自己的世界、經由「心靈」來建立達到更完美世界。是史代納教育的目標就在於促進個體的三元素之全面發展。
TOP 回家的方向
n          華德福幼稚園
在幼兒換牙之前﹝6.7歲左右﹞,是一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因此幼稚園的地位就像家一樣,老師的角色就好比母親一樣,和小學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一﹞幼兒教育理念
在史代納的七年發展論裡,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第一階段,從發展來看:幼兒是由操作中學習,由行動逐漸喚醒思考及想像的能力。由不同的生理發展順序,主張教育首先要由四肢做起﹝重視運動及活動﹞,接著是與胸腔有關﹝重視感情﹞,最後才是頭部﹝重視智能與認知﹞,也就是「意志→情感→思考﹝willing→felling→thinking﹞」的教育重點。所以幼兒階段重視意志力的培養。華德福老師的「兩大教育座右銘」:「規律與重複」及「模仿與典範」。
﹝1﹞華德福教育的自然精神:規律與重複
史代納說:「規律是健康之柱」,人類、大自然都在規律中演進,配合大自然的規律是促使幼兒生理與心理健康成長的要件,孩子經由「規律與重複」會獲得完全的保護、愛、安全及和諧。因此,幼兒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建立生命韻律感。從人類的歷史文化、四季的變化、白天與夜晚的重複交替,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充滿著節奏,不斷重複而產生秩序,人類生活在其中,深深受其影響。 生命的韻律節奏就好像我們每天固定重複做的是,如果韻律、節奏被破壞,我們的健康、身體狀況,就會受到干擾。而9~~10歲前的孩子,其內在節奏較不穩定,因此,從幼兒階段起需要給小孩規律的生活作息,幫助孩子漸漸健康平穩地進入生命的韻律節奏,同時也要從生活中讓孩子感覺到大自然的韻律節奏,感覺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使生命節奏符合這世界的韻律。 很多教育概念都指出「重複」對孩子的重要,重複與規律可以讓孩子的內在產生一種秩序,建立安全、信任感,也提供時間讓孩子可以重複模仿和練習。
﹝2﹞「模仿」與「典範」
幼兒具有很強的想像能力及模仿能力,這階段的孩子具有夢幻特質;具有很強的能力去編織「想像」的世界,一根樹枝可能就是他們的一把劍、一支槍或一艘船。因此必須給孩子一個開放的想像空間,這種想像力可以幫助小朋友未來理解事情、體會事情的方式,進入世界的能力,因此在幼兒階段不要急著將孩子夢幻世界喚醒,逼著他們去了解科學、物理、化學等原理。 好的想像力可以幫助小朋友未來面對現實的基礎及有靈感的思考方式。幼兒是透過「模仿」來學習的,同時經由感官來認識世界,他們的感官對所有圍繞著他的聲音、顏色和形狀開放,因此,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典範」提供經驗和模仿是華德福幼稚園很強調的部分。成人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重複的、愉快的、親切如家的工作氣氛,孩子很快地融入其中。成人只要能多層面並且韻律般地重複自己的工作,孩子就能按其發展時間與步伐去找到他所要的東西,實現他的模仿。
TOP 回家的方向
﹝二﹞環境
華德福幼稚園提供一個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支持的教育及能健康成長發展的環境。環境的設計特別重視感官的教育,史代納的建築哲學被稱為「有機建築」。這樣的環境包括了硬體設備、心理的氛圍及生活在其中的人。 首先建築材料、地板、牆壁、家具要有良好的視覺與觸覺感受,用柔和的氣氛、聲音、顏色、材質來對待幼兒敏感的感受力,主張多用大自然素材。進到華德福幼稚園內,就會感受到一個像「家」的環境,溫暖、和諧的色彩及氣氛。原木的家具、地板,淡粉色的牆面,同色系的布簾,主張提供自然材質做成的玩具,可供進行〝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遊戲。如:取材森林中木塊磨成的積木、由老師和家長自製的娃娃和玩偶,以及針線、貝殼、石頭、松果、水彩、蠟筆…等等。 此外,教室的一角佈置有「季節桌」,顯示對季節之重視,配合大自然的規律變化,佈置著當季季節的顏色、花果或孩子從散步中拾回的小東西,也佈置著相關節慶的重要代表物,讓孩子從中體會「大自然」與「節日」。 每間教室都像一個家,會有一個廚房,有大人使用的廚具,供老師準備餐點的地方,小朋友也可以幫助。班級採混齡方式,就像一個家庭團體,不同年齡的孩子互相模仿,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TOP 回家的方向
﹝三﹞作息
華德福幼稚園的作息安排相當重視韻律節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像人的呼氣和吸氣一樣,具韻律節奏,活動在動靜交替中和諧地進行著。
﹝1﹞自由遊戲時間
每天早上小朋友約7:30起開始陸續入園,入園後大約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活動,這段時間,孩子隨著自己的喜好即興遊戲,他們會在角落中聚成小團體,有的小小孩喜歡獨自玩或由大小孩帶入遊戲,有的孩子會在老師身旁參與老師的工作,或是在老師身旁參與老師的工作,或是在老師身旁坐一會兒再開始投入遊戲。
﹝2﹞晨圈
用來結束前面的自由活動,遊戲時段接近尾聲時,老師自己先動手整理收拾,藉此引導孩子模仿一起收拾。接著小孩上洗手間去洗手,先盥洗好的小孩可幫忙準備早餐、佈置餐桌、餐具,用早餐之前大家先圍成圓圈進行團體活動,晨圈中可能進行唱遊、慶生、手指遊戲、說故事或輪舞的活動。所謂「輪舞」是一種結合語言、詩歌、舞蹈的韻律遊戲,有時會配合季節來設計不同主題的活動。
﹝3﹞餐點
幼稚園的早點是師生共同準備的,每天食譜不通,但每週固定周幾吃什麼,強調自然健康的有機食物;自烤的蜂蜜麵包、黃米粥、水果麥片、小麥片、粗麵包、兒童茶和當季的水果。
﹝4﹞戶外活動
用完點心之後,有一段戶外自由遊戲時間,有時大家到附近公園散步、玩捉迷藏遊戲,有時在教室外的沙坑玩沙或在花圃種植花木等等,藉以培養孩子與自然的關係。
﹝5﹞童話故事時間
11:30回到教室後,在放學之前,有的老師會用笛子或豎琴,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老師要說故事了」。老師不是拿一本書來念給孩子聽,而是將故事早已背下來,用很自然的方式講給孩子聽。 除了每日作息強調節奏和韻律的生活結構,每週也有它的節奏:例如,安排不同主題形式的活動,週一是畫畫的日子、周二是園藝、周三是捏塑、周四做麵包、周五是優律斯美律動。至於每一季的變化,也會從教室的佈置和季節桌的改變,明顯的感覺出來,再加上節慶和生日慶祝會中,孩子可以體會到一年的意義,充滿韻律節奏的作息及課程安排,促進了孩子身心平衡、健全成長。 華德福教育關心0~~12歲孩子之成長,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一個青少年能成為一個自主自立的人,這是一個邁向自由的教育歷程,而「自由」的意義就是一個人能夠認識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且是有自主性活動、社會性的人。 「培養完美的生命目標,以及開展一個成為自由人的各種能力,使人類共享美好生活」是華德福教育努力的崇高理想。
TOP 回家的方向
n          華德福學校課程的啟示
不同於一般正規教育的課程設計,史代納教育依照孩子的發展及精神需求﹝情緒面﹞,不強調競爭、分數和太早認知讀寫之灌輸,而完全尊重一個個體的發展,視其為一個全人,除了學業之外,也關心情感的部分。史代納教育與一般教育最大的不同應是發展和諧、均衡的人格,同時,魯道夫‧史代納所構思的教育是能啟發個人對世界更廣博的了解,並且能喚醒個人的所有潛能,使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1﹞課程設計是基於「完全課程」觀念以及重視人與「萬物」的關係。
所有的研究課題都相當重視人與「萬物」的關係,孩子所學的不是死的知識,設法引起對該課題的了解與共鳴。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課程主題,就「自然科學」主題來說:9歲以前,自然科學是一種藝術﹝此時孩子是萬物有靈論﹞。9歲開始,自然科學課程重點則放在「園藝與農藝」,研究泥土、榖物農耕、家畜、建築等。10歲的課程由「家居環境」開始,研究該地的動植物,部落聚集等人文地理。同一個主題,例如「動物與人類」也會從不同的面向來讓孩子深入認識﹝神話、童話故事﹞。這種依發展而設計課程引導孩子進入自然科學﹝或其他科目﹞之做法,值得太早分科、知識異化傳授下的教育來深思。
﹝2﹞語文教育的啟示
語文是一種溝通的工具,近年來全球的語文教育開始反思:分科導向的語文學習,並不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容易造成對語文的疏離,倡導語文應是以整體來看待且是屬於生活的,透過經驗來使用語文以學會語文,而不該分割成片段來學習。華德福學校裡,語文課程除了本國語之外,還會有二種外國語,語文學習通常是由具體的圖畫進入抽象的語文符號。 透過文學素材﹝童話、兒歌、詩﹞的欣賞,遊戲化的活動以及生動的音樂﹝律動﹞、戲劇、美術等藝術活動來進行學習。不急著太早做讀、寫的訓練,而是透過肢體活動來體會字母的直線、弧線及圓圈造型。藉由繪畫、塗鴉來學習字母的形狀。學習外語如果能深入了解不同氣候、人文下所產生的文化背景,有助於地球上各種族文化間彼此的關懷與尊重,那麼很多的國家間的民族戰爭與衝突就可以避免。
﹝3﹞回歸人性本質的人格教育
誠如胡寶林教授所言:「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獨樹一格,既不右、又不左,和反權威教育的英國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同是反傳統的前衛教育,但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理念並非反權威,卻又是比正規傳統的制式教育更傳統,所謂「更傳統」及是教師以現代開放親和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要求某些重要的傳統價值觀;如勤奮、向上、立志、感恩、虔誠和家庭歸屬感,這些良好的傳統美德在注重成績和放任道德行為的正規教育中已難彰顯,而且身教言教的教師也不多得。」 台灣目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很多認為與偏重學科分數的教育有關。在台灣,很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及學校對孩子的期望大多只關注在考試及文憑,所以情意教育就靠邊站了。在美國有部分的州認為華德福教育可以重建家庭倫理及社會道德,因此願以公費補助他們辦學。或許我們也可以從中小學的課程發展做一些努力,讓孩子感受到有情有意的學習氣氛和溫暖信任的家庭關係。
n          結語
雖然目前台灣教育界對華德福教育仍陌生,但華德福教育的許多哲學與東方的道德價值有異曲同工之妙,譬如,重視家庭責任和報恩的美德、強調社會人際關係和諧、應對進退的合宜及共同合作的工作倫理。另外,還有對古聖先賢的師法及尊崇及遵循宇宙和自然法則的人生哲學等。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統一編輯的教材、固定的教學進度的教育,很難讓學生保有對學習的興趣、發展自主的統整性思考能力及同儕互動的合作學習關係。但極端的反傳統和反權威德教育把教育的責任全交給正在發展及成熟中的孩子也可能是很危險的! 再多再好的教學方式或教育理念都必須落實在本土的學校教育裡,而且教育是百年大計,很難在短期內可以評估其成效的,尤其是對整體社會的影響更難快速奏效。所以,由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自身願意去反省及改變,便顯得急迫而重要。